马爹利凯旋回收价格
从1985年前后开始,贵州茅台酒(包括“五星”茅台和“飞天”茅台)陆续将使用了20年的塑料盖改为铝制螺旋盖,并一直持续到1996年,1986年后期,内销茅台酒取消棉纸包装,取而代之的是纸盒包装,这一时期的茅台酒被称为“铁盖茅台。从1996年开始,茅台酒铁盖又换成了塑料盖,“铁盖茅台”的称呼存在。但“铁盖茅台”的出现,让茅台多了一份时代感的气息。酱茅,是一种的存在。酱瓶茅台酒是的存在,茅台酒中的贵族。尤其是80年代酱瓶茅台酒(又俗称为“黄酱”和“黑酱”),为当年国宴或国家特用酒,成为国宴特需用酒,从此拉开了“特需茅台”的序幕。
酒瓶不仅仅是盛酒的容器,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工业发展信息。茅台酒瓶发展革新的过程,也间接反映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升级迭代的过程。中国是陶瓷文明古国,茅台一开始使用的也是土陶瓶。建国初期,中国的制造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,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为2.3%,现代化工业则近乎于无,茅台镇的酒瓶制造工艺更是相当落后。
贵州茅台酒(葵花牌)“葵花牌”茅台,起用于1967年,到1975年止,只存在了8年。那么这1978年的“葵花”又是从何而来呢?据记载,1978年茅台酒厂在整理仓库时发现了一批当年使用剩余的“葵花”商标共计25万8千张。由于其印刷为乃至舍不得扔掉,于是用于内销茅台上。也就是,这批酒的正面使用葵花商标,背面依然使用正在使用的“三大”背贴。所以,这种茅台被坊间称为“三大葵花”。与此同时,内销“五星牌”茅台正标依然使用。这种商标的瓶装茅台酒大致占当时茅台酒厂国内瓶装量的20%,这年的茅台产量约1000吨。如今,四十多年过去了,能见到1978年的“三大”茅台酒已经很不易,其中又占五分之一的“三大葵花”,茅台酒更是凤毛麟角了。
到了宋代,“茅台酒”一词就开始出现。发展到元朝,茅台村落出现。到了明代,便因为茅台村的地名正式有了“茅台烧”、“茅台春”的酒名。清朝时期茅台镇酒业发展繁荣,有诗云:“蜀盐走贵州,秦商聚茅台”,至嘉庆、道光年间,茅台村酿制茅台酒的烧房已经有数十家。清嘉庆《仁怀县志》中赞誉:“城西茅台村制酒,全黔称”,道光《遵义府志》中载:“茅台酒、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,黔省称,其料用纯高梁者上,用杂粮者次。制法:煮料和曲即纳窖中,弥月出窖烤之,其曲用小麦,谓之白水曲,黔人称大曲酒,一日茅台烧。仁怀地瘠民贫,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,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