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30年茅台酒高价回收
茅台酒在世界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。从1953年开始通过香港、澳门转口销往国际市场以来,茅台酒出口已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,年创外汇1000多万美元,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、所及国家最多、吨酒创汇率最高的传统白酒类商品。
1966年文革开始后,茅台酒原出口商标“飞天牌”(也称“飞仙牌”)因采用敦煌壁画的飞天图案,有“四旧”嫌疑被决定停用,取而代之的是“葵花牌”。1967年“贵州省茅台酒厂委员会”宣布“葵花牌”正式启用。但一些国家和地区,对“朵朵葵花向太阳”这样的红寓意不太接受,以至于影响了出口的销量。于是1973年,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下文通知将外销茅台由“葵花牌”恢复为“飞天牌”,1975年“葵花牌”全面换标,算来“葵花”只存在了8年。
在每年重阳节前后开始投料,次年重阳节前结束,制酒时间刚好一年。期间有两次投料,次叫下沙,第二次叫造沙。茅台镇当地人把红缨子高粱称为沙,因此下料也叫下沙。第二次的下沙称造沙,即向入窖发酵了一个月的酒糟里,按照1∶1的比例,加入新的高粱,再次蒸煮、摊凉、加曲,堆积发酵,入窖发酵。在前两次蒸煮原料中,都不取酒,直到1个月后,第3次蒸煮结束才开始次取酒。然后,再进行摊凉、加曲、收堆、下窖、蒸煮和取酒的流程,如此循环,每月一次,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才开始丢糟。
沙,指的是本地红糯高粱。特点是粒小、皮薄、耐煮等,作为粮食,不好吃,但作为茅台酒的原料,独一无二,不可替代。“下沙”,指的是投放这种制酒的主料高粱。“下沙”的步是“润沙”,即用开水(100度左右)清洗数遍,目的一是洗去渣滓,二是让高粱吸水。把“润沙”后的高粱上甑蒸煮两小时,然后散在地上“摊凉”,之后开始加曲,茅台酒的曲沙比例大致为1:1,但酒曲要分9次加入,而每次加曲的数量,并不相同。